3句话,让数据部门今年双十一成为“人上人”

十月中旬到了,双十一还会远吗?随着各电商平台的双十一玩法越来越多样、战线越来越长,商家大量复杂的营销、运营、投放任务扑面而来。

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里,数据部门就是“提供数据”的,协作关系也是若即若离:平常无事不登三宝殿,到了双十一,就拿着需求表来按口径拉数;活动结束复盘的时候,再找分析师做几页PPT用来汇报。整个双十一期间,数据部门加了不少班,参与感和成就感却微乎其微。

实际上,数据部门的价值远远不止于取数工具人,而是可以在项目起始阶段就深度参与,发挥巨大的业务价值。

北极九章专门为数据部门梳理了“数据部门双十一备战指南”,展示真正的技术吧!

【双十一活动前】化被动为主动,提早介入,密切沟通合作

以往数据部门参与双十一,经常是按照业务部门提前设计好的清单取数,至于为什么要这些数,数据分析师未必真的透彻理解。长此以往,分析师不但被当成了无情的取数工具人,还免不了在复盘会上被业务部门diss“洞察太浅显”、“出分析太慢”。

其实,数据部门可以从一开始就介入双十一项目,化被动为主动,为业务提供更多数据洞察和价值。

项目启动前,与营销、运营等部门沟通明确目标。在了解业务目标的基础上,数据分析师就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经验,评估数据分析需求的可行性,结合时间和预算,给出合理建议。

确定好目标后,将业务目标拆分到相应的数据分析专题上。此时数据部门可以复盘以往双十一项目成果,基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设计新策略,并且与业务部门密切沟通,了解对方需求,确保策略的有效性。

在这一阶段,数据团队最好“不厌其烦”地与业务同事尽量细化需求。例如业务部门提出要提升50%转化率,那么分析师就要和业务同事共同明确每个渠道的转化率目标分别是多少,乃至每个渠道下有哪些关键转化步骤、广告创意等。

如果不能提前规划标准动作,活动一旦开始,数据团队就可能陷于手忙脚乱紧急救火的被动局面,甚至是活动结束后才想起来“啊,当初应该看一下某某的数据表现”。前期准备得越充分,才越有底气给业务部门展示数据洞察的价值。

【双十一活动中】坐镇后方战场,随时盯盘,及早发现异常

活动开始前已经准备妥当,数据部门在双十一活动期间就可以专心买买买了吗?

当然不。

再周密的策划也赶不上变化,活动开始后可能有许多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双十一期间,营销、运营等团队大都忙着盯页面、盯上线,虽然他们也会经常查看数据表现,但未必能仔细关注。

数据部门此时就是一双“千里眼”:

一方面可以随时监测此次活动的核心数据指标,根据完成目标的进度,建议业务部门适当调整目标。另一方面,关注是否有异常数据、活动前设计的任务是否按计划实施,如果有问题可以及时修正,同时也做好记录,在复盘分析的时候剔除被污染的数据。

【双十一活动后】复盘突出主线,长期跟踪,准备来年再战

往年双十一结束,项目复盘会可能是数据部门又一“难关”:活动效果好,大家皆大欢喜;活动效果不好,数据团队又要“背锅”了。讲着熬夜做成的PPT,业务部门总觉得洞察不够犀利和深刻,无法有效指导决策,被吐槽“你说的我们早就知道”。

但是,深度参与了双十一完整项目之后,数据部门对业务和数据的理解都不可同日而语,此时的复盘才更有针对性。围绕核心洞察输出建议,必定能在业务部门心中身价倍增。

此外,活动结束并不意味着数据分析也到此为止。数据部门可以继续跟踪一段时间双十一活动的转化留存效果,对比双十一营销活动和其他日常营销的留存率差别,从而为业务同事提供更多的洞察。

一颗彩蛋

2019年,某品牌白电天猫旗舰店团队,靠一支仅有7个人的团队在双十一当天完成了1亿元销售额,相当于上百人的线下电器店一个月的销量——这样的成绩,在没有数据驱动的传统电商,是无法想象的。

很多数据部门总是吐槽自己被当成工具人,其实数据团队在企业中应当扮演非常重要的军师角色。基于数据,数据部门能够看到业务部门看不到的隐秘现象、从蛛丝马迹里看到生意的风险和机会,辅助业务同事做出更优决策,实现生意增长。通过这种方式,数据部门便可以从企业的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推动企业发展。

但是,一年只有几次大促,日常工作中,业务部门还是拉表取数的零散需求更多。数据团队光是解决这部分需求就已经负荷爆表了,哪有时间深入思考呢?

不妨试试北极九章,一款业务人员0成本上手的增强型分析引擎。

数据问题直接问,自然语言即可搜索,无需学习写代码或复杂的分析工具,分析结果立即可见,还能与同事一起协作。

使用了北极九章产品后,某服装零售上市公司的会员运营人员自助搜索问题、制作个性化看板,将业务部门获取数据的效率提升了20倍;业务人员自助完成数据探索,可以验证70%的日常业务问题,而无需提工单等待数据分析师反馈。因此,数据部门的效能大大释放,分析师有更多时间探索更多复杂问题,为业务提供更有价值的分析洞察。